读写结合教学指导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其中学生的读写能力尤其重要。阅读教学中渗透读写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在不同学段,根据不同地区孩子的不同生活积累开展适时、适量、适度的读写结合。
但在二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基础知识虽然掌握的非常扎实,却写不出像样的文章来。究其原因:读写各自孤立,不能紧密结合。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外,还注意从课文中选出读写结合点和模仿点,给于适当的指点,让学生在读中悟写。真正落实读写结合,对于学生的习作水平提高很有帮助。现在就以我在执教的北师大版教材中,对于某些典型文章的处理为例,说说我是怎样尝试读写结合的。
一、从遣词造句处学写
张伟教授读写结合六个部分中韵词、造句起到桥梁作用。语文教材中文章大多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本无非是一个例子。”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抓住那些描写细致、精彩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推敲,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别具匠心,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
例如《一面五星红旗》一文,作者描写“我”解下国旗的一句中“我犹豫了一下,把国旗慢慢解下来……”。“犹豫”“慢慢”两词的准确运用,需要结合原文,层层剥皮,深入分析,再跳出原文拓展运用达到炼词、韵句效果。又如《成吉思汗和鹰》一文,作者通过描写成吉思汗的动作和语言,体现出了他错杀鹰的 ……此处隐藏778个字……七上八下,我恐高呀!轮到我自己时,我的心像有一百只兔子在跳,我不敢看地面,耳朵里听不见任何声音,嘴里小声念着:“别怕。”慢慢地,我到达对面了,我成功了,原来只要战胜自己,就能战胜恐惧!
四、从文章结尾处创写
好的文章常常在读后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想。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在结尾处似乎话还未完,还应该有下句,但作者到此却戛然而止,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张伟教授一直推崇,对教材留白处补白,起到圆润全文,组成球形课文的目的。在教学中,我把文章的结尾处作为发展学生想象力练习写作的切入点,让学生续编没有说完的话或故事。这样,既体现了新课标中倡导的个性化阅读,有提高了习作水平,实现了读写结合。
例如《穷人》一文的结尾处,当渔夫听到妻子诉说邻居西蒙死的故事后,决定再苦再难也要收养邻居的两个孩子。渔夫的决定出乎桑娜的预料,而桑娜“一动不动的坐着”,这个行动也出乎渔夫的意料,随后桑娜拉“开了帐子”,故事就戛然而止,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此我设计了让学生试编《穷人》的故事。学生的推想习作,想象力丰富,大胆求异但又合情合理,始终围绕着渔夫和妻子具有勤劳、坚强、乐于助人的品格去续写,并由此激发了对文中主人公的敬意,从而深入理解了文章主旨。再如《负荆请罪》一文我安排了补写廉颇承认错误后的心理活动,上完《巩乃斯的马》这一课,让学生写想象作文《假如我是一匹马》,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除了让学生掌握一般的语文知识外,更应重视引导学生揣摩文章表达思想内容的方法,适时、适量、适度地设计一些读写结合支架。让学生读一文得一法,练一项能力。这样长期练习,定会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