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下册《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导体与绝缘体》是全国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课,本单元利用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本课分为两部分:一、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二、教室里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教材以检测一块橡皮作为研究的开始,目的在于引出后面的探究活动——检测20余种材料的导电性。通过实验发现规律,总结出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
在前几节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获得了一些关于电、以及电是如何工作的知识,并且在生活中,学生已经获得了相关经验,把不同的物体连接到电路中时,情况是不一样的。本课希望学生将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要求,另外,在讨论“如何检测橡皮的导电性”活动中,将帮助学生形成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有一定意义的。
目标与重难点科学概念:
1、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叫绝缘体。
过程与方法:
1、讨论制定科学规范的检测橡皮导电性的研究计划。
2、检测身边材料的导电性,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
2、培养归纳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认识到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此处隐藏1305个字……检测器再去检测更多的材料的导电性
板书设计导体与绝缘体
容易导电部分导电不容易导电
钢尺回形针铅笔 卷笔刀木片 塑料片 陶瓷
旧版1角 5角石头 纸板 橡皮 丝绸 海绵 玻璃
1元硬币 钢笔干毛巾 磁铁……
湿毛巾……
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分为诊学、导学、拓学三部分。
一、课前诊学:利用生活情境导入,能了解学生前概念中关于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二、课中导学:本课设置了有一定层次的四个任务,任务难度逐渐升级,学生在不断的预测、检测、再预测过程中,修正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这样的设计是基于学习目标同时又指向学习目标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纯地告诉学生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不如学生自己实验总结出来印象更深刻。在实验前,很多学生认为导体是能导电的,绝缘体是不能导电的,然而实验中碰到干毛巾和湿毛巾这样的材料,那么毛巾到底是导体和绝缘体呢?学生产生了疑惑,同时也得到了新的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并不是绝对的,有了这样的体验后,老师在进行概念总结时提出容易导电的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是绝缘体,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三、课后拓学:人是导体吗?学生知道人会触电,应该是导体,但是用手接入简单电路中,小灯泡又是不亮的,此时学生又产生了新的疑惑,但是在了解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后,学生自己也能够解释。另外,设计中还涉及到了安全用电的内容,情感态度上能达成老师想要的目标。在作业设计上,有了课堂的学习范例,学生在课后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更多的探索活动,也是指向并为目标服务的。
本课的开放性的实验材料能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现了课堂主体的转变,促进学生有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