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模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螳螂捕蝉》教学设计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为复述课文打好基础。
3.体悟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4.通过交流、探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良好的积累、观察、思维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动画视频。
2.学习生字:螳螂
3.为动画起片名。
4.说带动物名的成语。
5.告诉学生: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范读课文,交流词语的意思。
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1.指导有感情地读。
2.根据故事情节,引出道理。
3.故事带给我们的思考。
4.告诉学生:勤于观察才能有所发现。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此处隐藏5144个字……的故事而改变想法呢?这是什么原因呢?看来我们还得研究一下当时的历史。出示《春秋列国图》。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假如你是吴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会说些什么?(打消念头)4、这些道理,是少年直接告诉吴王的吗?(不是,是吴王自己听了故事后自己悟到的。)少年讲这个故事的过程,实际也是在劝,不过,少年的劝与大臣们的劝有什么不同?从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或(少年的巧劝,“巧”在哪里?请读读课文,3—11小节。)相机指导朗读。先小组分角色自读:1人提示语,1人读吴王的话,1人少年的话,1人当评委;然后当众读,集体评议;最后再当众分角色读。
(三)
合作体悟
过渡:
同样是劝说,为什么其他人的话吴王没有听,而少年的话却让他改变了主意了呢?
1、下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相互合作,分角色读,也可以合作表演。)
友情提醒:请注意提示语,想一想少年和吴王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
当时有什么神态、动作?
2、分小组准备后组织交流、评议。
在别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时,你是评委,请你仔细听,认真看,用心体会,他们哪些地方读(或演)得不错,哪些地方你认为可以改进?为什么?
三、拓展升华
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许多感受,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四、作业(2、3两题自选)
1、将《螳螂捕蝉》这一故事讲给家人听或表演给低年级同学看。
2、把学了这篇课文后,最想说的感受写在小作本上。
3、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人或事呢?如果有,请你想想怎样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