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声慢》教学设计3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被词评家誉为“写愁第一高手”李清照的情感世界,用心灵来聆听、来感受浓缩了她一生痛楚的千古绝唱《声声慢》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声声慢》教学设计,欢迎大家的阅读。
《声声慢》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
1、诵读品味,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
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抓住意象,体验意境,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4、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来表现心境方法。
3、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读一读,议一议,品一品。教师为学生的情感体验给予一定的指导,对学生的发言作好点拨、补充和总结,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眼泪和愁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轻拂历史的尘烟,漫步文学的殿堂,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悲怀愁情的诗词。(让学生回忆有关“愁”的诗词名句)。教师总结 ……此处隐藏1220个字……2.感受《声声慢》的意境美,体会婉约词的含蓄美。
教学设想:
1.尝试让学生先背诵,然后质疑,教师再解疑的方法教授诗词。
2.尝试让学生举一反三,以《声声慢》为重点,在分析词作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方法,就“情景交融”这一点让学生进行能力迁移。
教学难点:
意境与意象的区别
教学过程:
1.“背”词:(全班齐声背诵)
2.“解”词:根据学生质疑,教师解疑。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将问题归类:关注字、词;关注感情;关注创作背景及词人生平;关注开头叠词的用法。
3.“读”词:(配乐朗诵)重现情境,感受意境之美。
4.“品”词:教师由学生的质疑,提出学生关注的内容:
何情?
何由?
如何鉴赏?
教师引出意境一词,诠释之后再指出分析意境的方法之一是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教师提问:
l 此词写了哪些景?
l 这些景是如何体现作者情感的?
5.能力迁移
《踏莎行》王国维称秦观《踏莎行》中的两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为“词境凄厉”,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总结本课学过的《雨霖铃》、《踏莎行》、《声声慢》三首词的情景交融手法,教师提问: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可以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婉约词的风格特点。
作业:
1自读李清照的《一剪梅》,请任选其中一句分析其情景交融的特点。
2课外拓展:查找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就此写一篇小论文,分析其婉约词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