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05 00:17:57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范文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由于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先从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继而才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旨在强调了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本节的教学是全章教学的基础,完成好本节教学任务,可为后面的教学做一良好的铺垫。

二、学情分析

有关人体对外界感知的方式、器官,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并不陌生。但涉及到这些器官的结构名称、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感觉外界环境变化,学生又不十分清楚。那么如何从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现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地学习是本节的关键所在。

三、本课对教材的处理

1.从学生的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出发章、节、引言中的设问

2.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地学习了解眼球的结构、功能 ……此处隐藏1556个字……些问题,然后,既不急于一一作答,也不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讨论、探究,而是适时引导、启发: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基于对眼球结构的了解。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既将自己的知识储备得以最有效的开发,并与他人共享,同时也获取了新知识。

没有基础知识作基础的能力,好比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自主学习的小组竞赛尤为重要。在竞赛中,既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又加深了对知识的了解。

在学生有了解眼球结构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地将照相机与眼球的结构进行对比,并进一步设疑,激发学生对了解眼球成像的渴望,顺利引入“视觉的形成”。

主动的学习者是成功的学习者。而探究学习是主动学习的方式之一。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于同样的问题常常会展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思维的碰撞最终会产生创造的火花。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创设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更有利于学生构建生物学基本核心概念。

将较为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形象化,动态课件在这里发挥了最有效的作用。

适时的归纳、总结,将探究活动进一步深化。

此时,学生对“眼与视觉”已有了较详细的了解,也充分意识到了眼睛对视觉形成的重要性。进一步借助“角膜移植、角膜捐献”资料引导分析讨论,让学生的情感在此得到自然升华。

小结:引导学生整合本节知识、内容。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加深学生对生物学基本核心概念的构建。

八、板书

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

视网膜成像

大脑产生视觉

分享: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