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数》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众数》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众数》的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第122、123页的内容。
二、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是使学生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以及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的已有知识,进一步理解统计量的作用和特点,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也便于新知识的领悟。
三、设计思路: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2、探索新知,整理数据,训练能力。
(1)分组讨论,分析处理数据。
(2)全班交流汇报。
(3)比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和联系。
3、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4、回顾全课,畅谈收获。
四、目标预设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4、通过学习,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用眼卫生进行渗透。
……此处隐藏5770个字……觉得整堂课上下来内容好象少了点,准备的不够充分,对于众数的意义学生课上应该理解了,都知道是在一组数据中次数出现的最多的那个数,但到实际做练习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开始混淆了。有部分学生把那个“次数”当成了众数,其实还是对概念没有理解清楚。尤其是让学生判断哪个数据更具有代表性时,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分歧,都有自己的见解,所以这个解释的任务也就交给了老师。整堂课上下来,感觉新授的过程上得快了点,以至于学生没有理解的很透彻。
《众数》的教学设计5本节课认识众数,我认为需要达到这样几个目标:
(1)让学生体会到众数产生的价值和需要;
(2)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3)能根据实际情境判断选择哪种统计量分析这组数据比较合适,进一步体会众数的实际应用价值。
整节课有这样几点做得较好:
1、注重从情境引入,让学生认识到以前所学的平均数的局限,再引入学习众数的概念,体验其优越性。
2、注重课外知识的补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众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注重联系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比较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客观地分析数据的特征,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能力。
总体来看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没有问题的课总感觉也不是一节好课。学生真的对众数非常了解吗?真的能联系情境正确判断选择哪个统计量吗?例如众数的存在是因为一组数据中出现了极端数据,使平均数明显偏离中心。可是怎样来界定极端数据?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师应该对这点进行必要的指导。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生生争辩中将学习中的矛盾凸显出来,从而对平均数、众数有更深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