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二、预习检测:(5分钟)
1、本文作者:。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西譬()喻糯()米蹲()踞
忌讳()酬()和铁箍()熹()微
(学生书写1分钟,教师订正2分钟)
3、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回答2分钟)
三、默读课文,思考问题:(15分钟)
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的唱歌情景,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并划出来你印象最深的句子。
1、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划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句子并填写(10分钟)
这三个场景可以概括为:
(1)
(2)
(3)
2、学生回答(3分钟)
3、教师总结(2分钟 ……此处隐藏1952个字……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显然,这里的“意思”应是统领全文的)。由此看来,“意思”俨然就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我以为,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发现,那么,为什么不以“意思”为主线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呢?于是,就有了以上的教学设计。
1、发现“意思”:
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后提出:作者写的这些有意思吗。要求学生静静地默读,用横线划出有意思的地方。交流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回答的一些语句引导学生进入字里行间去品味其中的意味。
2、没“意思”:
在学生充分感知本文很有意思的时候,有意识的抛出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想让学生把分散全文的目光聚焦到第四段的研读上来,从而达“点”“面”结合的教学境界;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想让课堂的线性推进出现转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表层感知进入深层探析。通过讨论,让他们明白沈从文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之所以不吝啬自己的笔墨,是因为作家认为“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适当的对象和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
3、作家的“意思”:
本文节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入教材的部分省略了前面的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引出这段文字,其意在要学生明白沈从文认为“意思”在于“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然后抓住这个“活人”的“活”字,利用它的多义性,引导学生再细读文本,然后从文中去发现作家是如何描述这些“活生生的”“鲜活的”“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的。
4、我们该如何而活:
设计此问题是想让“语文”贴近生活,走进心灵,关照灵魂,从而让语文教学从言语的层面进入文化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