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教学时间1课时
学习者分析1.学生基础较好,过讨论,适当的引导就能很好的学完本课。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悟自己真实的承载着原始的和力量无穷的生命源泉。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图片、声响和学生的行为参与来激发学生的多种官能,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品味作品和感悟生命。
三、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看“安塞腰鼓”的图片,学生能初步激昂、亢奋、雄浑,人茫茫一片,声茫茫一片的忘我场面。
2.借助感官的初步体会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美。
3.借助背景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和深意。
教学重点、难点1.品味主题的基础上激活自己的生命。
教学资源投影仪、安塞腰鼓的图片,影像资料和制成的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1.导入新课
让同学们闭上双眼,让后播放一小节萨克斯轻音乐,听完后马上播放安塞腰鼓的影像。
教学活动21.谈感受
1)完后让同学们谈谈听完萨克斯和看完安塞腰鼓影像 ……此处隐藏27913个字……/p>
(2)启发:我们来看一看某某作家的感受,他是怎样描述这种感受的?
(3)体味:反复咏读、品味字、词、句,体味短句、排比、比喻的用处。
(4)运用:现在我们再看一遍视频,想一想,你对这段舞蹈有了哪些更深刻的印象。
(5)表达:想一想,面对这段舞蹈,你会写些什么?你将怎样写?
这样的线索会不会简单一些,会不会节约出一些时间来?
我没有语文教学经验,所以仅仅是一种设想,要请你思考和批评。
任:关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先由具体的现实录像般的视觉感受给大家一个印象,还是在学生自己感悟语言文字产生印象之后,再给学生一个具体的例子予以现身说法?我还是希望:先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本身,将视频放在最后。原因很简单: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先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是很重要的,一是任何事情必须先有自己的判断,二是避免被先入为主的感性材料所左右,泯灭创造的机会和可能,这更符合语言文字理解的习惯吧!
陈:你的意见很有道理。我也说说我这样考虑的理由,它实际上涉及生活是源还是文学是源的问题。我的考虑是:安塞腰鼓舞蹈艺术是源,这篇作品是流,先有安塞腰鼓这种艺术形式或者艺术活动,然后才有这篇文章,我想的就是先回归本源,而不是首先用文本约束。这样的教学进程就是:直观地回归艺术本身,自己先感受、体悟;然后用文章做参照,体会文章的特色与创造;再回到艺术,提升自己对艺术的感悟和表达。这样,学生将有更大的创造空间,一千个哈姆雷特更容易出现。我个人的感受是,音乐艺术、形象艺术留给人的创造空间比文学艺术留给人的创造空间更大,所以《易系辞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当然,这种讨论和实践都可以继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