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合集6篇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常常需要提前进行细致的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那么什么样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学角度】
句段读写──从语言角度进行积累、提炼、仿写,深得语言精髓。
【主要教学步骤】
1、诵读,理解形象:
用给浪、雨填充修饰语的方式,把握诗人笔下浪、雨的个性及喻义。
2、摘读,积累语言:
⑴ 摘录喜爱的一组美词佳句精段,以诵读方式推荐给全班,并简述推荐理由。
⑵ 分类集纳语言美点:
词分成语、叠词、双声叠韵词、极富表现力的词、拟人化的动词、其他美词;
句分修辞美句、极富感情的句、联想丰富的句、透射哲理的句、特别喜爱的句;
段分排比结构成的段、浯意对举与反衬成的段、具有回环复沓之美的段、结构特别的段。
3、熟读,仿写句段:
自由选择有特色句段,或揣摩特点,或提炼句式,训练仿写。
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学目标
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展开想像,体验人物心理。
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此处隐藏7549个字……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
孤帆远去,李白伫立江边,叹道:“滚滚的长江水啊,请()”
四、课外延伸:
寻找“送别诗”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过程。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必须寻求言意融合,找准言意融合的切入点,也就是最易形成课程的生长点,在本诗中,我觉得“孤、尽、流”这三个字恰恰就是“亮点”。
首先“孤帆”初读并没感觉出什么情味,而细细品味之后才发现作为古时交通要道的长江怎么可能是“孤帆”呢?这实在是有悖常理。究其原因,这与李白当时的心境有关。因此我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品评,从中悟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情感,实现了语言和意韵的融合。
这样的教学,我想不架空,不做作,不浅薄,具有浓厚的语文韵味。与之相对的是“尽”字,通过质疑,对比,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通过课外背景资料的补充,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更好地“悟”得语言内在的真意,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形成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持续动态发展的言意融合过程,如果说“孤帆、尽”这两个词让我们感悟到李白与孟浩然的依依惜别情的话,那么这个“情”又如何释放、延续下去呢?
古人喜好托物抒情,寓“意”于“象”。如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柳絮代表愁绪、飘零,落花表现生命的短暂等等。“流水”在这里既是写实的,又是象征的。象征着思念,象征着惆伥,象征着别情离恨。李白的这种心情,用“水”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的练习,通过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带去李白的一份思念,一份祝福,一份对繁华似锦的扬州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