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27 09:08:5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学设计1

一、课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3.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设计

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诗中一些字词的运用,学生可能在理解上产生问题,可采用讨论、点拨、联想、想象的方式加以解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及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

学生:(照片)

老师:准 ……此处隐藏3211个字……的直接体现和反映。诗人王勃有怎样的人生价值取向呢?

出示: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自幼聪敏好学,被称为神童。

龙朔三年(663年) 王勃回到家乡,写《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等文章,寻找机会,积极入仕。

麟德元年秋(664年), 王勃上书刘祥道,直陈政见,并表明自己积极用世的决心。

麟德二年,王勃通过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献《乾元殿颂》,借献“颂”以图仕进之意甚明。

乾封元年(666年),王勃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一篇,接着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据史料记载,王勃写作此诗时是20岁左右。

读了以上资料,你现在能理解王勃面对离别是为何会有这种积极乐观的情感了吗?

小组交流一下。请生发言。

引导:他是一个积极入仕的人,渴望建功立业,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的心中有大志向,他知道在宦游之路上离别将是常态!既然不能改变这一现实,那就坦然面对,因此,面对同样是宦游人身份的好友,面对同样在仕途上有所追求的友人,他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来劝慰对方,其实,也是在劝慰自己!心有大志,不会深陷儿女情长中而无以自拔!这正体现了诗人非同于普通人的一种高远的志趣和旷达乐观的胸怀!

板书:宦游人离别意:存知己若比邻

(积极入仕)(旷达乐观)

让我们带着这份理解,再次读整首诗,试着读出诗人情感的变化,读出诗人心中的这份旷达与乐观!

四、作业布置

1.熟背全诗。

2.阅读王勃的另外两首送别诗《别薛华》和《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进一步全面了解诗人。

加载中,请稍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