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1教材与学情分析《导体与绝缘体》是全国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课,本单元利用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本课分为两部分:
一、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
二、教室里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教材以检测一块橡皮作为研究的开始,目的在于引出后面的探究活动——检测20余种材料的导电性。通过实验发现规律,总结出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
在前几节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获得了一些关于电、以及电是如何工作的知识,并且在生活中,学生已经获得了相关经验,把不同的物体连接到电路中时,情况是不一样的。本课希望学生将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要求,另外,在讨论“如何检测橡皮的导电性”活动中,将帮助学生形成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有一定意义的。
目标与重难点科学概念:
1、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叫绝缘体。
过程与方法:
1、讨论制定科学规范的检测橡皮导电性的研究计划。
2、检测身边 ……此处隐藏5917个字……生描述一下两个实验的实验现象,并说出两个实验的现象区别。提出假设解释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尤其是用金属棒连接的验电器。金属箔张开说明带电,金属箔张开角度变小说明带电量变小。我们上一节讲过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引导学生回答问题,金属棒连接的验电器应该如何解释。最后给出解释,金属棒链接的验电器中的电荷从一个验电器转移到了另一个验电器。而橡胶棒连接的验电器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说明橡胶棒中并没有电荷移动。并从此引出导体和绝缘体。
(三)总结实验结论
电荷在金属中可以定向移动,说明金属是可以导电的。有的物体容易导电,叫做导体。常见的导体有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食盐水溶液等。
这里提出一个问题,让同学们观察刚才演示实验用的橡胶棒和金属棒有什么区别,尤其是结构上的区别,等到学生发现金属棒上有绝缘柄时,继续提问,这个柄时起到什么作用的,为什么不能像橡胶棒一样直接用手拿着?
学生经过讨论可以得到结论,绝缘柄的作用是使人体和金属棒之间绝缘,因为人体、金属、大地都是导体,人直接拿着金属棒的话电荷会随着人体进入大地,从而看不到电荷在两个验电器之间转移的实验现象。
容易导电的叫做导体,有些物体不容易导电,被称作绝缘体。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塑料等。在金属中,部分电子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
环节三:巩固练习
在一根导线中,哪些部分是导体,哪些部分是绝缘体,分别说出他们的作用。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说一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用电器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都起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