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恩教育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恩教育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感恩教育观后感1今天,我看了四川电视台三套周六早上7:30分开始播出的于丹老师讲解的《感恩教育》,我看了后,自身深受感动。
里面开始讲了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开始,于丹老师讲了一个寓言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孩子,他整天和一棵大树呆在一起,他饿了就摘果子吃,渴了就喝露水,生气的时候就在树上乱刻。孩子渐渐长大了,变成了一个少年。少年对大树说:“别的孩子都能去上学,我也要去。”大树说:“孩子,你把我树上的果子摘了,去卖钱,就能上学了。”孩子听了,就把果子全摘了,去上学了。后来,孩子变成了一个青年,对那个大树说:“别的人都有房子,我也要有房子。”大树说:“孩子,你把我的树枝砍了去盖一座房子吧。”孩子就把树枝全砍了。青年后来又成为了一个中年人,对大树说:“别人都能去四海游玩,我也要去。”大树就说:“你把我的树干砍了吧,你就能造成一个独木舟,去遨游四海了。”他就把树砍了。最后,他变老了,他又回到树的旁边,树问他:“孩子,我的树干被你砍了,你还来干什么?”他说:“现在应该我来陪您了。”于是,他就坐在了树根上。这个故事讲完后,于丹老师又举了一些生活上的例子,教育我们也要孝敬父母。然后,第一堂讲座就完了。
第二 ……此处隐藏5881个字……围人的关心,构成不了任何的职责心。
“正为本,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这些古训由来已久,都是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良言金句。于丹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榜样,例如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父亲过世以后,50多岁的他居然彻夜痛哭,让人感动不已。还有“感动中国”当中的一些人物,他们的事迹也让我感到震撼。纵观他们的成长经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境贫寒,自身艰苦奋斗获得成功,但是对父母都是无微不至,有始有终。难道是他们从小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们孝顺父母的品德和职责感?那么普通家长,要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一颗对社会和家人负职责的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呢?
接下来,于丹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仁”字,用来阐述孩子的职责感是如何构成的。“仁”从结构上来看是一个“人”加一个“二”,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让孩子有职责心,务必让他们出去和其他人交流,看到别人的优点,发觉自身的不足,看到别人的困境,和自身的环境比较,从而受到感动,因此培养职责心,懂得去体谅人,关心人,对于自我的父母,就表现为孝顺和关爱。讲座中,提到一个例子,一个城市组织一个活动,让城里的孩子,去和打工学校的孩子一齐读书,当他们体验到打工者的孩子,艰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后,都发生了改变,懂得了去同情他人,关心他人,久而久之,他们就构成了自我的职责感。回到家中,对父母也是关心备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孩子职责感的构成,重点在于他人的交流,这点对我很有启发。
节目最后,于丹老师强调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性。让孩子开阔眼界,从人文古迹中获得人生的感悟。看完节目后,我感慨良多,也从中得到了很多收获,认识到了以前自我做的不足的地方,对以后孩子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思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