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为的存在》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为的存在》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自为的存在》读书笔记篇1马尔罗说“死亡将生命改变成命运”,意思是死亡使我们禁锢,无法再做任何的飞跃,人往往在死亡之际感到悔恨,因为悔恨是对这禁锢的最后挣扎,是对飞跃的最后尝试,它企图再次用否定的伎俩来超越自己,随着死亡的完成,人的整体滑进了过去。在我们死亡之前的过去,是一个随着时间逐步积累的自在。
通常,我们对一个人的仇恨只有在他死时才会停止,因为只有当他成为过去是,他才不再试图支持和夺取过去。但是,仇恨在仇恨之人死后犹存,因为仇恨是由我的自由发明的,而仇恨即使作为我的过去,也仍然存在,因为过去永远存在(直到我死)。
我的过去不同于我的可能,过去不再具有任何可能,我要成为我的过去,就是要成为一个实心的自在,不能对它有任何改变。
被仇恨的人经常感到委屈:人们怎么能因为曾经的我而仇恨现在的我呢?许多哲学家也坚持这样的观点:我对于我不能做任何陈述,因为在线性时间的轨道上,我在不断地成为虚假(非我、过去),我已经成为非“他”的另外的事物了。
这个“另外的事物”该如何理解?
如果我们不能站在现在去陈述过去,那是不是可以站在近距离 ……此处隐藏1004个字……所不是的东西中间的这种“非它所是”的原始关系。
接着萨特试图更精确地描述这种原始关系。内在否定的起源是自在,即非它所是的`那些性质,而那些性质之外别无他物,只有乌有(我们可以说这个乌有是不是自在的自在的虚无),因此我们看到了自在的地位:自在是构成自为内在否定关系的一极,自为只不过是自在中呈现出的虚空(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不是种人道主义》里说他的存在主义是唯物的,我们由此可见一斑)。
在自为与自在的联系中,自在具有绝对的充实性,从这个充实出发,找到了不在场,即虚无(自为)。在认识这种存在中也同样有自为和自在的联系,其中自在就是被认识的东西,而自为就是见证被认识的东西的东西,萨特说它是乌有,它不存在,它能声称的,只是自己不是被认识的对象,所以它只是一个纯粹的否定。“泛神论”正是这样一种否定:我和宇宙融合了,唯一的世界突然出现,它是绝对的在场和无制约的整体,除了世界之外什么也没有,除了那种使自在表现为世界的东西之外什么也没有。
开篇时萨特强调认识的直观性,这里萨特进一步否定了连续性和间断性,它是纯粹被否定的同一性,萨特将之比作两条相切的曲线中间重合的部分,把它们分离开是不可能的,把它们分离开的是纯粹的乌有,是纯粹的否定——这就是认识者和被认识的东西的关系。比如在“杯子不是墨水瓶”这个否定中,是有质料来支撑这个否定的,但是在“我不美”这个否定中,没有什么质料来支撑否定,只有不存在而又不得不存在的否定来支撑否定,萨特称之为“被认识者的纯粹孤独”。
最后,萨特认为最能够表明认识和存在的内在关系的术语是“实现”,“实现”这个词有两个意义,即自在的意义和自为的意义,比如我实现了计划,我给了计划(自在)以存在,也由此实现了我的处境(自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