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们仨》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仨》读后感1最近有很多梦魇,半梦半真,都是我不愿意面对的事实。疫情使我足不出户也没有感到为难,反而十分享受这段不必应酬亲戚,闲来读书的时光,就如鸵鸟埋头之势对人情世故不闻不问。
托“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福,春节这几天一直在看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书分为三章:《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第一章和第二章皆讲杨绛先生的梦,篇幅不长,梦里梦外都是对亲人离别的恍然。第三章记录了三人日常生活相处的时光。很平实的文字,但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家庭的爱和温馨。
未看书前就有耳闻杨绛和钱钟书式的爱情。两人相识于清华,初次见面钟书先生便说:“我尚未订婚”。杨绛先生亦回道:“我还没有男朋友”。他们在一起真真正正是个“读书人”的家。经过多年间受到文革批斗,下乡改造,各种大大小小政治运动的影响,有些时日无法保障米和柴火问题,有些时日迫使常搬家,但家里的书桌总是有两张,呆在一起最多的时光便是,你看你的书,我看我的书;你查你的翻译,我翻我的诗集。除却大多数的看书时光,他们还背诗当娱乐。看谁背的诗多,如若某首诗句里某个词两人都起不起来了,那这个词变是全诗中最缺粘性的词,他们自己造词填上,比谁的词最恰当 ……此处隐藏9275个字……此都已经了然于心。
在这么一个令人尊敬的学者之家里,女儿圆圆是异常活跃的,她是他们的女儿,可有时却不似,仿佛一位跨越了年龄的好朋友,仨人都只是不大不小的朋友罢了。可是,当他们各自开始工作,却又是互不相扰,尊重着彼此。这样一个家庭,是让人羡慕的,它让人温暖、感动。
作者全文行笔平淡,没有呐喊,没有声嘶力竭,只是将故事平静地叙述出来,俨然像一个旁观者。我不知杨绛先生写此书时是何等心境,但我认为,其实不然。看似波澜不惊,但却波涛暗涌,字里行间却飘散着淡淡的思念。也许经历过生离死别,年华苍苍,看淡了所谓的生死,看破了寥寥红尘,明白了生死由命。一次失去两个至亲,普通人应该承受不了。没有先生强大的心境,也理应学会豁达,而不是为生死之事沉沦,要为他们好好活着。
记住一切你曾经拥有的,珍惜一切你所拥有的,寄希望于你即将拥有的——“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我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这本书中充满的不过是生活的片断,对人的思念。然而你可曾在其中听到过一滴怀念的泪水?坚强,在坚强中得到了磨练;希望,因希望世界被赋予以色彩。“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一切终究会改变;改变的代价是高昂的,然而我们必须付出以执著。前人植树后人乘凉,当我们将真心付出,我们的后代必会受益。相比之下,死又算得了什么?在爱因斯坦眼中,不过是不能听莫扎特罢了。成败何足道,看破烟云,就让那一份温情伴随我们走向路途的终点。
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路在何方,家在何处?愿杨绛先生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我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